第二款车还没发布的小米,第三款车已经被挖出来了。
日前多方信息源曝出消息,小米目前产品规划为2024-2026年每年推出一款车。除了已经发布的纯电轿跑小米SU7.将于2025年登场的产品是纯电SUV,其谍照已经多次曝光,外观类似法拉利Purosangue。
与前两款车相比,将于2026年面世的小米第三款车无论是设计还是动力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,据传该车预研阶段就曾换过两版方案,足以看出小米对这款车的重视。甚至说,这款车可能是小米与理想、鸿蒙智行并列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的依仗。
2024年以来小米汽车风光无限,只是竞争对手们并非等闲之辈:理想、鸿蒙智行的月交付量都超过4万大关,尽管小米SU7单车型表现不俗,但他们之间显然还差着一个数量级。
那么问题来了,大刀阔斧改革的第三款车,能否助推小米汽车一飞冲天?
三大变化:小米新车变成“另类”
小米第三款车目前曝出的信息不算太多,但有三大关键信息已初步确认。
首先是动力系统,小米前两款车均采用纯电动力系统,但第三款车却要改用增程式动力技术。增程式动力负面效果在于会提高出行成本,正面效果是能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,在4C、5C充电桩尚未普及的今天,增程式方案能够同时满足用户对于动力、续航、智能化等多方面的要求。
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二的品牌理想和问界(鸿蒙智行旗下),都是依靠增程式SUV和智能化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,其中问界M5/7/9三款车型中,问界M9今年5月纯电版销量为1391辆,增程版销量则达到了14936辆,相差超过十倍。今年6月,没有纯电版的问界M7销量为18493辆,成为问界全车系销量第一。理想和问界的销量情况,足以证明增程式SUV更受消费者认可。
小米在智能化领域颇有建树,且从第二款车和第三款车会更着重于智能化,加入增程式动力系统后,或许能助力品牌实现销量再突破。
其次是汽车的设计,爆料消息称,小米增程式SUV将给予用户更大的自由度,部分不涉及安全功能的车规级部件可以用消费电子级硬件替换。其实在小米SU7上,我们已经看到了小米对“汽车DIY”商业模式的探索,中控屏物理按键、车载麦克风、智能双表盘、椅背平板支架套装等硬件,就是小米对于汽车DIY商业模式的尝试。
基于该商业模式,小米汽车可以缩减一些配置,以降低汽车制造成本,从而让利消费者,同时还给了用户更大自定义空间。
无关安全的硬件可以自由购买和搭配组合后,小米增程式SUV可以让消费者在某些智能化配置“过时”后,仅更换部分硬件,而不是考虑换车,实现降低换车频率、守住用户的钱包的作用。
最后是价格问题,信息源表示,小米增程式SUV的售价或在15万元左右,承担走量任务。将动力从纯电改为增程式,电池容量大幅缩小,能够降低不少整车成本,部分与安全无关的硬件可自由拆换,很可能成为选配,也能降低部分成本。
极致压缩成本后,小米增程式SUV将价格下探到20万元以内,产品无疑更具竞争力。
另外,小米已经投资了近50家汽车领域相关企业,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为用户提供DIY硬件。汽车DIY模式成功后,小米车主将获得丰富的自定义权限,也将令小米汽车拥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,拥有挑战理想、鸿蒙智行、蔚来等品牌的底气。
比拼后劲:小米矩阵亟需丰富
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,造车新势力也逐渐出现了分水岭,就目前情况而言,理想、鸿蒙智行位列前二,月销超过4万辆,与其他新势力拉开了不小的差距。蔚来、零跑属于第二梯队,月销2万辆左右,发展状况较为健康,其他新势力则属于第三梯队,仍需爆款产品提升销量。
在新势力中,小米比较特殊,因为它只有一款产品。但小米SU7开启开售仅24小时,大定就达到了88898台,数日后大定量又突破了10万台,可见产品热度。
之前雷军和卢伟冰都曾表态,今年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实现交付10万台车,冲击交付12万台车。为达成目标,小米不断提升产能,终于在6月实现了首次月交付超过1万台。
不过对于车企而言,关键点不只是当前订单量和交付能力,能否持续收到新增订单同样重要。新增订单的存在,才是车企正常发展的标志。如问界、理想目前每个月能够收到大约4万台车订单,这两家车企可以放心地把产能拉满,不用担心生产完这批车后就没有订单可做了。
按照汽车博主孙少军的说法,小米SU7今年6月订单量超过了1万台。相较于理想、问界等巨头虽相差许多,但考虑到小米首款产品上市仅数月,目前也仅有一款产品,这个订单数量不算差。
等到明年的第二款车型纯电SUV和2026年的增程式SUV上市后,小米汽车产品线逐渐丰富,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,可能会迎来一波销量爆发。
同样是SUV、同样是增程式技术,选对了赛道的小米汽车,将向造车新势力三巨头宝座发起冲击。小米增程式SUV还有一项核心竞争力,即更低的价格。鸿蒙智行和理想也在下沉市场,可一方面为了维持更高的利润空间,另一方面也为了保持自身档次,这两大品牌都不愿意推出20万元以内的产品。
上个月的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,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,鸿蒙智行现现阶段还不具备做20万元以内产品的实力,现在做可能就要亏死了。
鸿蒙智行和理想不愿意做,更是小米汽车的机会。小通甚至认为,小米已经拿到了成为造车新势力三巨头之一的门票。
抢夺份额:智能化不能放松
从产能和新增订单量来看,年轻的小米汽车已经稳住了局面,并且飞速成长。然而门票在手不等于能够成功,除了小米,零跑、蔚来、小鹏、哪吒等新势力品牌,同样对新势力三巨头的宝座垂涎已久。
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逐渐放缓,尤其是纯电动车,1-5月同比增长仅17.5%,市场进入瓶颈期。再加上老牌车企转型、新势力发力,行业竞争愈发激烈,入场较晚的小米汽车失去了先机,哪怕拥有雷军和小米的影响力加持,实现销量突破也不容易。
另外,智驾方面,小米虽官宣今年底开通全国都可用的智驾功能,却还是老一套做派,用不明显的小字标注为“全国都能用指2024年目标覆盖全国主要城市”。而鸿蒙智行已经实现全国可用,小鹏和理想都推出了全国可用的高阶智驾。也就是说,小米智驾技术很可能落后鸿蒙智行、理想、小鹏等企业一个级别。
借助品牌影响力和增程式SUV的价格优势,小米汽车有望在2026年实现销量突破,但在高阶智驾逐步普及,L3商用在望的今天,小米需要尽快升级产品的智驾能力。
小米成长为巨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,依靠雷军和小米品牌的影响力,能够取得一时的胜利,而想要取得长久胜利,更重要的是小米产品的质量,并且需要在主要功能和配置不落后的前提下,凸显出核心竞争力。
智驾功能能否尽快追上第一梯队,是小米汽车面对的第一道门槛,汽车DIY商业模式能否成功,则是小米汽车弥补“人无我有”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
面对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局面,小米汽车在动力系统和商业模式两方面做出了选择,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去验证小米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商业模式嗅觉。手机数码和互联网行业打拼多年的小米,能否在汽车行业闯出一片天地,我们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