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之家

科技之家,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

首页 > 汽车 >

流量虽好 可不要贪杯哦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4-06-28 10:35:23

  本周二,非常准时,理想发布了2024年6月17日-6月23日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。而在这份榜单中,除了能够看到它与问界之间的神仙打架,小米周销量悄悄爬升到了0.33万辆,同样值得关注。

  按照目前的势头,掌舵者雷军之前抛出的那段话:“小米汽车工厂6月将开启双班,我们确保当月交付1万辆。全年将至少交付10万辆,同时会进一步冲刺12万辆交付。”

  实现的可能性,无疑还在不断增大。

  顺势,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总在思考一个疑问:“你说,小米汽车的到来,对于中国车圈最大的深远影响与借鉴意义,究竟在哪里?”

  是,证明了身处的新能源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可挖?是,证明了纯电轿车市场非特斯拉一家独大?还是,证明了有些所谓的合资对手是多么不堪一击?

  相信每个人,都有不同的答案。

  而在我心中,则更愿意把选票投给:“雷军与小米汽车几乎用一己之力向大家证明了,优质流量在这智能电动车愈发暗潮涌动的时代有多重要。”

  当然,学习雷军,模仿小米汽车的营销本没有错,但终归还得因地制宜才行。

  01 流量与优质流量

  本周,有消息爆料称,小鹏CEO何小鹏在访美期间,亲自体验了特斯拉的最新自动驾驶系统FSD V12.3.6.并透露该软件有望在今年内进入中国市场。

  很快,马斯克在该内容下留言表示,“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。”

  而开启夸夸模式不久,小鹏官方账号则回应了马斯克的评论,“我们想知道在不久的将来,是否有机会借到一台搭载FSD V12.4.1内测版本的特斯拉?顺便说一句,当您来中国时,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小鹏新车的试驾机会,期待您的到来。”

  彼时,微妙的对话,已经让人浮想联翩。

  殊不知,就在一天以后,何小鹏突然更新微博,确定了上述爆料的真实性,并预告其体验特斯拉FSD的报告即将发布。

  同天晚间,长达近35分钟的视频如约而至。

  通片观看过后,一方面深切感受到了身为小鹏“一号位”,何小鹏的真情实录与诚意满满,对于友商毫不吝啬赞美之词;另一方面也十分巧妙的为自家XNGP,不断的吆喝、站台与预热。

  而随着气氛逐渐烘托到位,网络中的相关讨论越来越热火朝天,小鹏智驾“一把手”李力耘借势登上舞台。

  “很期待FSD进入中国后的实际体验,也很期待让XNGP和FSD同台比拼。小鹏即将上线的重磅版本是真正的全国都能开,全国都好开,7月就会全量推送。”

  至此,猛然间发现整个过程,从起点到终点,原来都是小鹏精心策划的一场营销事件,并且十分聪明的找到了全球最强标杆,而不是又一次局限在国内对标。

  当然,站在这家新势力造车的角度,“智驾”一直都是它不容有失的最大标签与长板。而经历了去年与华为针锋相对后的元气大伤,以及其它品牌在该维度投入巨大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奋起直追,小鹏无疑急需又一个标志性节点,来为自己重新“正名”。

  好在,值得庆幸的是,结果不算太差。

  由此转换视角,本段花费较大篇幅,阐述这样一个典型,想要表达的观点依旧集中在:“只有足够优质的流量,才能为一家车企起到正向加持作用。”

  无论是小鹏官方与马斯克的互动,还是何小鹏亲力亲为的视频,还是李力耘较为恰当的官宣,节奏的把控、手法的运用、信息的释放,都值得其它车企去好好研究。

  相比之下,整个上半年,或许是追求优质流量的焦虑情绪,迅速蔓延到了中国车市的各个角落。

  毫不夸张的说,我们实在见证了太多主机厂为了它,蒙眼狂奔祭出各种各样的操作,令消费者感到诧异与抵触,甚至遭到严重的反噬。

  譬如,就拿直播为例,试问起初有多少自主与合资品牌的高管,不约而同的选择冲锋上阵,如今几乎无人还在认真坚持。

  譬如,热情似火开通个人微博进行发声,到头来发现只是单纯的形式主义,纷纷一股脑的交给代理公司去运维。

  再譬如,好端端的新车发布会,本末倒置的疯狂喊话友商,最终却顾此失彼连重磅产品都没时间好好介绍……

  上述点点滴滴,还只是诸多魔幻剧情的几个缩影,而今天文章的大标题,则是我抛出的忠告。往往很多时候,对于某些车企来说,流量是赚到了,但却不是苦苦期盼的优质流量。

  类似的顽疾,正困扰着很多品牌,尤其是完全押宝“电动化”的品牌。

  02 望向优质流量的背后

  最近,听到一种有意思的观点:小米SU7之所以首战告捷,由于赶上了一个足够恰当的“风口”。

  整个大盘新能源渗透率急剧攀升,消费者对于新品牌接受度慢慢增高,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,各家智驾智舱体验差距并未拉开,合资品牌转型节奏依旧拉胯……反正,运气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。

  对此,我深表同意。

  只不过,还想补充说明的是:“小米SU7的热销,肯定还与其被优质流量的赋能有关。另外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产品力本身没有犯下太致命的错误。”

  从外观与内饰的造型设计,到整车的动态驾驶质感,到三电系统的成熟度,再到智舱与智驾的体验,包括最终的上市价格,必须承认小米SU7的出招,基本上都打在了目标客户群的心坎里。

  身为造车“萌新”交出的第一份作业,虽然算不上完美无瑕,但至少能给出一个“良好”的评价。

 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,小米SU7的表现又一次印证了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:“管它什么优质流量,还是什么出圈营销,终归只是锦上添花,成为爆款最根本的决定性要素,仍是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”

  毕竟,智能电动车时代,产品愈发“同质化”的问题还在凸显,这就导致主机厂在推新过程中的“容错率”变得极低。换言之,在造所谓“水桶车”的基础上,必须继续找出几块“长板”,才能有立足的资本。

  反观今年上半年,很多一眼能够瞧见“短板”的选手,即便在其它很多维度付出了加倍的努力,可身处血腥至极的大盘之中,几个回合操练下来,依旧不可避免充当着无人问津的“炮灰”,事实就是如此残酷。

  “中国车市真的太卷了,卷到让大家都快窒息了。”

  绝不是杜撰,这样一段抱怨真真切切来自于某主机厂市场部的员工。在他的日常工作中,不仅要负责新车上市策划案的撰写,直属领导每天还要求其参加所谓的“脑暴会议”,目的则是疯狂寻找自家品牌能蹭的热点事件。

  而我抛出的忠告,还是那句:“流量虽好,可不要贪杯哦。造车,与其做很多无用功,不如听听用户的反馈,迅速迭代自家的产品。”

  可讽刺的点在于,道理都懂,很多人却无法改变什么。如今的中国车市,流量焦虑成了一种病。

  越来越多的主机厂,都在深受其害……

相关文章